2025年7月16日至20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与三线建设决策60周年,长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组织“信·荆楚”实践团队,从荆州出发奔赴四川攀枝花、成都及重庆,以“一本书·一堂课”为载体开展红色书信研学实践。这是长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深化思政教育创新的重要举措,通过寻访革命书信、解码信仰力量、开展精神接力,为赓续红色基因写下生动注脚。
寻信:深挖红色资源 筑牢育人根基
在长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精心策划下,团队足迹覆盖川渝20余处红色场馆:
✅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 成都建川博物馆
✅ 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
累计发掘珍贵红色书信200余封,涵盖三线建设者拓荒誓言、抗战将士家国情怀、红岩英烈铁血丹心。这些由长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团队采集的“精神富矿”,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鲜活的史料支撑。
解信:对话历史印记 感悟信仰力量
长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实践模式,引导学员沉浸式体悟:
在成都建川博物馆,吴宇洁同学面对赵一曼家书感叹:“每封信都是共产党人赤子丹心的见证”
于重庆渣滓洞旧址,冯星雨触摸刑具动情解读:“锈迹斑斑的刑具让烈士绝笔更具千钧之力”
通过长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设计的“时空对话”环节,革命先辈的信仰力量在新时代青年心中扎根生长。
传信:创新思政课堂 激扬青春之声
长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推动“行走的思政课”落地生根:
🔥 攀枝花三线博物馆:开展微课宣讲,与场馆达成书信研究合作
🔥 重庆三峡博物馆:吴宇洁讲述董必武廉洁故事引发全场共鸣
🔥 歌乐山纪念馆:袁田为小学生诵读《致妻诀别书》实现代际传承
这些由长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主导的教育实践,成功构建“寻信-解信-传信”育人闭环。
实践成果:打造红色教育新范式
本次长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学活动取得丰硕成果:
📚 采集200余封红色书信建立教学资源库
📚 形成“场馆微课+跨代宣讲”特色教学模式
📚 为出版《红色书信研究专著》积累核心素材
团队成员感慨:“5天跨越两省市,用脚步丈量信仰之路,正是长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实践育人的价值所在!”
育人展望:续写红色传承新篇章
从荆楚大地到巴山渝水,长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信·荆楚”团队以实际行动证明:当青春与革命信仰同频共振,红色基因必将焕发时代光芒。学院将持续深化“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建设,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继续教育力量!
长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