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6月16日,湖北省首届“荆楚学子道中华 青春托举中国梦”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比赛决赛在三峡大学圆满落幕。
本次比赛由湖北省民宗委、省教育厅主办,宜昌市民宗委、市教育局、三峡大学、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共同承办。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省教育厅及宜昌市相关负责同志出席活动。来自全省各高校的参赛选手、指导教师,各市州民宗、教育部门代表等300余人齐聚三峡大学。40名决赛选手紧扣“荆楚学子道中华 青春托举中国梦”主题,结合专业所学与文化传承,以富有深度、温度和力度的演讲,生动诠释新时代青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理解与责任担当,共话民族团结进步。
以文铸魂育人 凝聚青春共识
开幕式上,省民宗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军章围绕“历史逻辑、时代使命、青春责任”作主旨发言。他系统追溯荆楚大地的“共同体密码”——从楚地“抚有蛮夷”的融合史、屈原“深固难徙”的爱国情,到长江文化“和而不同”的精神内核、抗疫斗争中“谁也离不开谁”的生动实践,深刻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他强调,当代青年既是民族大团结的受益者,更是共筑中国梦的践行者,引发学子强烈共鸣。
三峡大学党委副书记李红介绍了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育人全过程的实践。她表示,学校依托“聚力工作室”“追梦人工作室”等特色平台,深入挖掘“楚夏融合”“屈原爱国”等荆楚文化中的团结基因,依托多民族学生构成的校园环境打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实践场景,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田辉、考入清华大学的退伍老兵安过等先进典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实践。
以讲促思传情 展现青春担当
决赛分本科院校组、高职高专组进行。40名选手们以“小切口”讲述“大道理”,用“身边事”传递“团结情”,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融入叙事,展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图景。
历史叙事有深度。武汉轻工大学方紫怡以《青春执笔,“牍”道中华》为题,从云梦睡虎地出土的“黑夫木牍“家书出发,以“母毋恙也”的温情问候,串联起中华民族 “家国情深”的文化基因。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王妮琦结合《云梦秦简》中“书同文”的律法记载,讲述秦汉时期以法治推动民族交融的历史智慧,让千年简牍成为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活化石”。
现实故事有温度。三峡大学杨涛在题为《生死救援显大爱,民族团结共担当》的演讲中,动情讲述了"洪水里的'人墙密码'":"在河南抗洪抢险时,各族救援者手挽手筑起人墙。当回族老奶奶递来的矿泉水流过我带伤的双手,那一刻我真正明白:'哪有什么民族之分?我们都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国人!'"武汉职业技术大学热依拉・热合曼则在《三代人的石榴籽情》中,通过爷爷的军用水壶、父亲的检修包和自己研发的多民族便民平台,串起了从新疆到湖北的民族团结故事。当多民族便民平台成功为一位维吾尔族大妈匹配到土家族理疗师时,屏幕上跳动的不仅是智慧数据,更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具象。
理论思考有高度。中南民族大学邓雨桐以《“尔滨”走红背后的团结密码》为题,结合哈尔滨出圈现象,阐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同体实践逻辑;湖北医药学院次仁拉姆以“内地西藏班是连接民族命运的主动脉”为理论支点,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大学医学实习生的回信精神,提出“医学无界即共同体无界”的实践内核。当她计划用医术打破地域与民族的界限,将藏族医药与现代临床医学结合时,医术创新便成为“各民族共享生命健康”的鲜活注脚。
以赛促学促行 深植青春心田
经过激烈角逐,两组比赛各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10名,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三峡大学等8所高校获“优秀组织奖”。颁奖仪式上,获奖选手代表、湖北工业大学学生王德功表示:“这次比赛不仅是一次展示,更是一次学习。我们将把赛场上的热情转化为行动力,用青春之力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省教育厅相关负责同志为获奖单位颁奖。“这些高校不仅组织有力,更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出‘课程+实践’‘文化+融合’的特色模式,为全省高校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省委宣传部宣教处三级调研员余德红表示。
“今天的舞台,是终点,更是起点。”方清云教授在总结点评时强调,“青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火种’,希望大家把赛场上的热情转化为行动力,用宣讲传递团结力量,用实践深化理解认同,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新时代青年的共同追求。”
本次赛事是湖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落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活动通过“以赛促学、以学促行、以行促效”,发掘了一批生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构建了青年学子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长效机制。
本次活动由党委统战部、团委承办,党委宣传部、学生处、民族学院协作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