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轩怡 朱嘉琪 朱靖 张雨婷) 为深化红色教育,筑牢理想信念,探索青年服务国家战略路径,7月6日至9日,在华中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及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文法学院师生代表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村、正定县塔元庄村,保定市冉庄村、白洋淀及雄安新区等地,成功开展了为期4天以“重走革命圣地,走好新时代‘赶考路’”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通过沉浸式教育、实地调研与互动学习相结合的模式,深入解码革命精神、活化红色基因、外化时代担当,为华中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拓展实践育人模式、服务社会发展提供了鲜活案例。
石家庄:革命记忆与时代精神洗礼
7月6日上午,实践团开班仪式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启动。石家庄市委党校老师作了“新时代西柏坡精神传承发扬”专题报告,深入阐释“两个务必”的深刻内涵。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周治瑜在动员讲话中强调,此行是加强师生党性锻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也是华中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提升育人实效的有益探索。他要求全体成员珍惜机会,充分汲取革命精神和改革智慧,实现学习成果的有效转化。
6日下午,实践团走进石家庄解放纪念馆,通过珍贵的历史影像和文物,重温石家庄战役的峥嵘岁月,深刻感悟革命胜利的艰辛与伟大。成员朱嘉琪表示:“这些史料震撼人心,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责无旁贷。”当晚,实践团观看了大型沉浸式革命历史演艺《石家庄1947》。成员张轩怡分享道:“这种打破舞台界限的形式,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革命先辈在黎明前夜的坚定信仰与无畏智慧。”
西柏坡:追寻“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精神烙印
7月7日,实践团抵达中国革命圣地——平山县西柏坡。在西柏坡纪念馆和中共中央旧址,简陋的居所和办公环境无声诉说着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这里“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历史定位,让成员们接受了一次全面深刻的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洗礼,其精神内核对华中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塔元庄:解码乡村振兴的“蝶变”密码
7日下午,实践团走进正定县塔元庄村。文化长廊的画卷生动展示了村庄30年巨变,村史馆则清晰呈现了该村以“农业产业化、养老市场化、旅游规范化”为引领的发展路径。智慧农业、电商平台等创新成果,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的蓬勃活力。塔元庄从贫困村到“全国文明村”的华丽转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也为华中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和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宝贵样本。
冉庄地道战:感悟“地下长城”的群众智慧
7月8日上午,实践团探访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在专业讲解下,成员们了解了地道战的历史背景,并实地钻入地道,亲身感受这座“地下长城”的精妙设计与攻防智慧。这种依靠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创造的抗战奇迹,是红色教育的经典教材,其蕴含的集体智慧和斗争精神值得在华中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相关课程中深入挖掘。
雄安印象:探访“未来之城”的宏伟蓝图
8日下午,实践团怀揣期待走进雄安·印象展馆。巨大的沙盘模型和动态影像生动展示了雄安新区“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规划理念,以及“一主、五辅、多节点”的城市空间格局。启动区、起步区建设的显著成效,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这座“未来之城”的雏形与潜力。此次探访,拓宽了师生对国家重大战略的认识视野,其规划理念和发展模式也可为华中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服务区域发展提供借鉴。
白洋淀:荷花淀畔的文学回响与生态传承
实践收官之日,成员们来到白洋淀荷花大观园的荷花淀派文学馆。孙犁先生的半身铜像和珍贵文献,静静诉说着水乡风光、军民情谊与抗战文学。从革命烽火到生态治理,白洋淀的变迁体现了发展理念的传承与升华。
此次由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组织、得到继续教育学院支持的河北省暑期社会实践,是一次深刻的红色寻根与时代认知之旅。师生们在石家庄铭记奋斗初心,在西柏坡重温“两个务必”,在塔元庄剖析乡村振兴路径,在雄安解读未来城市蓝图,在冉庄感悟群众智慧,在白洋淀体悟生态嬗变。最终凝练形成的“红色精神传承”与“青年使命担当”双轨成果,不仅为学院育人工作注入新活力,也将通过华中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平台进行经验总结与推广,赋能更广大学员群体,为服务乡村振兴、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华农智慧”与“继教力量”。
华中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